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玉林 > 玉林图展

【玉林·记忆】连环画,玉林人童年最美的记忆

2022-04-21 09:10     来源:玉林晚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为期半年的“连环画梦 玉秀八桂——中国连环画家玉林回顾展”正在玉林市博物馆展出,吸引了不少市民和美术爱好者前来观赏,一本本、一幅幅风格各异图文并茂的玉林籍画家创作的连环画,勾起了大家对童年时代阅读乐趣的回忆。

连环画,玉林人也称为图书、人儿书、公仔书。连环画绘画形式有线描、水墨画、国画等,涵盖多种画种和艺术手法,反映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在民国时期,玉林就有《三毛流浪记》《天宝图》《戚继光》《三国演义》等风靡一时的连环画流行。上个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连环画更是进入了“黄金时代”,玉林很多家庭都有几本百读不厌的连环画。家长在灯下拿着一本连环画给孩子讲故事,是不少孩子童年时的温馨记忆。

新华书店里只要有新的连环画销售,很多小孩便会拿着攒了很久的钱前去抢购。要是能买到一本盼望已久的连环画,免不了欢呼雀跃,向同伴炫耀一番。孩子们也常常会彼此交换连环画阅读,对于格外心爱的连环画,则深锁在柜子里不轻易示人。收藏连环画多的孩子,在朋友中间格外受欢迎,放学后,大家簇拥着他回家,在他家里津津有味看上几本连环画,才依依不舍回家。

连环画看多了,有的孩子就开始临摹连环画。男孩子最喜欢临摹的是战斗英雄、老虎大象等,女孩子则爱画花花草草,古装仕女等。玉林书画院的谭强小时候就酷爱连环画,也时常临摹连环画。“是一幅幅精美的连环画让我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走上美术的道路,现在依然以画为生。”谭强说。

兴业县的刘先生也是自幼收藏临摹连环画,长大后虽然没有从事艺术工作,但连环画却让他爱上了绘画,业余时间画了不少漫画发表在全国的报刊杂志,还给公交公司画过一本文明乘车的漫画小册子。

连环画攒多了,一些人就利用它们做起了“生意”。家住玉林城区和平路的庞永琚,从小就省吃俭用收集连环画。13岁的时候,庞永琚收集了100多本连环画,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想到了摆图书摊出租连环画的主意。1960年,13岁的庞永琚在十字街摆图书摊,一张草席上铺着100多本他心爱的连环画,旁边放上七八张木板凳。有人要看书,薄的一本连环画收取1分钱,厚一点的、内容是打仗或者抓特务的,收2分钱。“我可能是玉林最早在街上摆图书摊的人。”庞永琚说。

每日摆图书赚到的一角几分钱,庞永琚除了交给父母补贴家用外,全用来买新的连环画。庞永琚的连环画越来越多,几十年后一数竟然有两万多本,而连环画也让他学到了许多知识,说话常常旁征博引,讲起故事来滔滔不绝,根本看不出他是小学没毕业的人。

兴业县石南镇的70后黎先生小学时也攒了上百本连环画,有一回他在镇上看到有人摆图书摊赚钱,也学着在石南市场摆起了图书摊。“每个暑假,我都能赚到十几元,是我人生的‘第一桶金’。”黎先生说,当时在玉林各地乡镇的街道、学校门口、榕树下,都能看到图书摊的影子,人们围着图书摊看书是他童年里记忆深刻的一页。

今年70多岁的玉林籍画家黄宗海,年少时也十分喜爱连环画,曾经在家附近的小巷子里摆过图书摊,“一帮小朋友围坐在一起乐呵呵地看连环画,培养了对美术的喜爱,我就是从那时候起开始画画,练习创作连环画。”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玉林涌现了一批创作连环画的画家,有梁惠统、蒋晓东、苏华聪和“四黄”黄宗祥、黄宗海、黄宗湖、黄宗池等,他们的作品个性十足,风格不一,有的作品还获得过各级奖励,在一定时期内代表了广西的连环画创作水平,甚至可算得上是全国连环画创作的一个缩影。

玉林籍画家创作的知名连环画数不胜数,有《方世玉打擂台》《新圩血战》《江口激战》《伏虎司机》……其中黄宗祥与黄宗湖、卢英能合作的《方世玉打擂台》印数高达300多万册,轰动了当时的连环画出版界。

画家蒋晓东曾任《美术界》(原名《广西美术》)杂志社主编、编审,出版了《革命梆声》《七星坳歼匪》《碧桃锦帕》等20多部连环画作品。他回忆说:“1970年,我还是下乡知青,自编自画了连环画处女作《革命梆声》,1973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当时累计印数有50多万册。”

连环画除了由画家创作外,还有一种电影连环画。受群众欢迎的电影上映后,有的出版社就将电影改编成连环画,它一般是将电影画面截取配文、连缀成集,让优秀的电影故事更广泛地传播。有着漂亮女明星的电影连环画,往往被人抢购一空。在出版社工作的梁惠统就编辑制作了《地雷战》《智取华山》《闪闪红星》等电影连环画,这些电影连环画,都经过对电影镜头的精心挑选,对剧本文字的高度提炼,才把电影的最精华部分呈现给读者。

玉林文化人士、退休干部李寿华1983年也参与了连环画的改编,当时还在玉林地委对台办公室工作的他,受广西人民出版社的委托,编写了连环画《洋和尚现形记》脚本,等到连环画出版后,他才知道《洋和尚现形记》图画创作者是广西艺术学院的教授杨大章,让他很惊喜:“没想到这本图书很受欢迎,反响不错。”后来,李寿华还应邀编写了《暴风骤雨》《巍巍昆仑》等多部电影连环画脚本,由于种种原因,只有《暴风骤雨》得以出版。

为了画好连环画,黄宗海等画家常常深入生活,到乡村城市采访写生,观察人们的喜怒哀乐和服装表情,“坛坛罐罐,牛羊鸡鸭、水井农具等,都是我速写本里常常见到的,有了生活的积累和扎实的绘画功底,画连环画的时候才能下笔如有神,一天能画七八幅画。”

收藏热 让连环画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电脑等的普及以及出版的繁荣,风靡全国几十年的连环画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近年来,连环画却又以另外一种形式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不少市民喜欢上收藏连环画。一些品相精美的连环画,甚至被炒出了高价,比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在玉林市古玩市场,每周日都有人摆卖连环画,每本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

不少连环画收藏者表示,连环画是60后、70后心中难以忘却的记忆,收藏连环画并不是为了炒作升值,而是留住和珍藏已消逝的童年片段,在闲暇时翻阅童年时的最爱,别有一番趣味。

而玉林籍画家创作的连环画,则更受到收藏者的青睐。曾经收藏两万多本连环画的庞永琚前几年已将大部分连环画转售他人,唯独《方世玉打擂台》《新圩血战》《死囚的新生》等,这些出自玉林本地画家之手的连环画,他依旧视如珍宝:“这些画家有的是我的邻居和朋友,他们的作品不管多少钱我都不卖,看到连环画就像看到了老朋友。”(记者 刘赛)

原标题:玉林籍画家创作的优秀作品,曾经吸引几代人——连环画,玉林人童年最美的记忆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玉林图展

    【玉林·记忆】连环画,玉林人童年最美的记忆

    2022-04-21 09:10     来源:玉林晚报
    【字体:

    为期半年的“连环画梦 玉秀八桂——中国连环画家玉林回顾展”正在玉林市博物馆展出,吸引了不少市民和美术爱好者前来观赏,一本本、一幅幅风格各异图文并茂的玉林籍画家创作的连环画,勾起了大家对童年时代阅读乐趣的回忆。

    连环画,玉林人也称为图书、人儿书、公仔书。连环画绘画形式有线描、水墨画、国画等,涵盖多种画种和艺术手法,反映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在民国时期,玉林就有《三毛流浪记》《天宝图》《戚继光》《三国演义》等风靡一时的连环画流行。上个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连环画更是进入了“黄金时代”,玉林很多家庭都有几本百读不厌的连环画。家长在灯下拿着一本连环画给孩子讲故事,是不少孩子童年时的温馨记忆。

    新华书店里只要有新的连环画销售,很多小孩便会拿着攒了很久的钱前去抢购。要是能买到一本盼望已久的连环画,免不了欢呼雀跃,向同伴炫耀一番。孩子们也常常会彼此交换连环画阅读,对于格外心爱的连环画,则深锁在柜子里不轻易示人。收藏连环画多的孩子,在朋友中间格外受欢迎,放学后,大家簇拥着他回家,在他家里津津有味看上几本连环画,才依依不舍回家。

    连环画看多了,有的孩子就开始临摹连环画。男孩子最喜欢临摹的是战斗英雄、老虎大象等,女孩子则爱画花花草草,古装仕女等。玉林书画院的谭强小时候就酷爱连环画,也时常临摹连环画。“是一幅幅精美的连环画让我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走上美术的道路,现在依然以画为生。”谭强说。

    兴业县的刘先生也是自幼收藏临摹连环画,长大后虽然没有从事艺术工作,但连环画却让他爱上了绘画,业余时间画了不少漫画发表在全国的报刊杂志,还给公交公司画过一本文明乘车的漫画小册子。

    连环画攒多了,一些人就利用它们做起了“生意”。家住玉林城区和平路的庞永琚,从小就省吃俭用收集连环画。13岁的时候,庞永琚收集了100多本连环画,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想到了摆图书摊出租连环画的主意。1960年,13岁的庞永琚在十字街摆图书摊,一张草席上铺着100多本他心爱的连环画,旁边放上七八张木板凳。有人要看书,薄的一本连环画收取1分钱,厚一点的、内容是打仗或者抓特务的,收2分钱。“我可能是玉林最早在街上摆图书摊的人。”庞永琚说。

    每日摆图书赚到的一角几分钱,庞永琚除了交给父母补贴家用外,全用来买新的连环画。庞永琚的连环画越来越多,几十年后一数竟然有两万多本,而连环画也让他学到了许多知识,说话常常旁征博引,讲起故事来滔滔不绝,根本看不出他是小学没毕业的人。

    兴业县石南镇的70后黎先生小学时也攒了上百本连环画,有一回他在镇上看到有人摆图书摊赚钱,也学着在石南市场摆起了图书摊。“每个暑假,我都能赚到十几元,是我人生的‘第一桶金’。”黎先生说,当时在玉林各地乡镇的街道、学校门口、榕树下,都能看到图书摊的影子,人们围着图书摊看书是他童年里记忆深刻的一页。

    今年70多岁的玉林籍画家黄宗海,年少时也十分喜爱连环画,曾经在家附近的小巷子里摆过图书摊,“一帮小朋友围坐在一起乐呵呵地看连环画,培养了对美术的喜爱,我就是从那时候起开始画画,练习创作连环画。”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玉林涌现了一批创作连环画的画家,有梁惠统、蒋晓东、苏华聪和“四黄”黄宗祥、黄宗海、黄宗湖、黄宗池等,他们的作品个性十足,风格不一,有的作品还获得过各级奖励,在一定时期内代表了广西的连环画创作水平,甚至可算得上是全国连环画创作的一个缩影。

    玉林籍画家创作的知名连环画数不胜数,有《方世玉打擂台》《新圩血战》《江口激战》《伏虎司机》……其中黄宗祥与黄宗湖、卢英能合作的《方世玉打擂台》印数高达300多万册,轰动了当时的连环画出版界。

    画家蒋晓东曾任《美术界》(原名《广西美术》)杂志社主编、编审,出版了《革命梆声》《七星坳歼匪》《碧桃锦帕》等20多部连环画作品。他回忆说:“1970年,我还是下乡知青,自编自画了连环画处女作《革命梆声》,1973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当时累计印数有50多万册。”

    连环画除了由画家创作外,还有一种电影连环画。受群众欢迎的电影上映后,有的出版社就将电影改编成连环画,它一般是将电影画面截取配文、连缀成集,让优秀的电影故事更广泛地传播。有着漂亮女明星的电影连环画,往往被人抢购一空。在出版社工作的梁惠统就编辑制作了《地雷战》《智取华山》《闪闪红星》等电影连环画,这些电影连环画,都经过对电影镜头的精心挑选,对剧本文字的高度提炼,才把电影的最精华部分呈现给读者。

    玉林文化人士、退休干部李寿华1983年也参与了连环画的改编,当时还在玉林地委对台办公室工作的他,受广西人民出版社的委托,编写了连环画《洋和尚现形记》脚本,等到连环画出版后,他才知道《洋和尚现形记》图画创作者是广西艺术学院的教授杨大章,让他很惊喜:“没想到这本图书很受欢迎,反响不错。”后来,李寿华还应邀编写了《暴风骤雨》《巍巍昆仑》等多部电影连环画脚本,由于种种原因,只有《暴风骤雨》得以出版。

    为了画好连环画,黄宗海等画家常常深入生活,到乡村城市采访写生,观察人们的喜怒哀乐和服装表情,“坛坛罐罐,牛羊鸡鸭、水井农具等,都是我速写本里常常见到的,有了生活的积累和扎实的绘画功底,画连环画的时候才能下笔如有神,一天能画七八幅画。”

    收藏热 让连环画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电脑等的普及以及出版的繁荣,风靡全国几十年的连环画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近年来,连环画却又以另外一种形式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不少市民喜欢上收藏连环画。一些品相精美的连环画,甚至被炒出了高价,比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在玉林市古玩市场,每周日都有人摆卖连环画,每本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

    不少连环画收藏者表示,连环画是60后、70后心中难以忘却的记忆,收藏连环画并不是为了炒作升值,而是留住和珍藏已消逝的童年片段,在闲暇时翻阅童年时的最爱,别有一番趣味。

    而玉林籍画家创作的连环画,则更受到收藏者的青睐。曾经收藏两万多本连环画的庞永琚前几年已将大部分连环画转售他人,唯独《方世玉打擂台》《新圩血战》《死囚的新生》等,这些出自玉林本地画家之手的连环画,他依旧视如珍宝:“这些画家有的是我的邻居和朋友,他们的作品不管多少钱我都不卖,看到连环画就像看到了老朋友。”(记者 刘赛)

    原标题:玉林籍画家创作的优秀作品,曾经吸引几代人——连环画,玉林人童年最美的记忆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