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讯(记者 王耀前 周立华)北流江自古以来便是连接中原与南海的重要水道,见证了岭南地区商贸、军事、文化的千年变迁。北流旧称“粤桂通衢”“古铜州”,历史上曾“富甲一方”,素有“小佛山”和“金北流”之称。究其兴旺之因,皆缘北流江通其境而过。
▲北流江经北流市、容县、藤县,于藤县县城汇入浔江,全长259公里。
《北流县志》也称,自古圭江水运对北流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发挥着交通先行官的作用。如今,走在圭江边上,依然能在滔滔的圭江水中,解读出一份古迹新颜里的文化密码,探寻到北流水运的千年底蕴。
北流江航运功能秦汉时已显雏形
北流江,素有“南方水上丝绸之路”的美誉,它是中国罕见的向北而流的河流,属于珠江流域西江干流浔江段的支流。它发源于云开大山南部北流市平政镇上梯村与沙垌镇交界处的双孖峰东麓,南流至岭垌村转向西流,至双头村后向北而流,故称北流江。其上游又称圭江,在容县段称绣江。据《玉林港口史》一书介绍,该河流经北流市、容县、藤县,于藤县县城汇入浔江,全长259公里,流域面积9359平方公里(其中广东境内流域面积1594平方公里)。
北流江河流落差大,且流域面积大,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因此水量大,形成了众多支流水能丰富的状况。其干流位于中部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湿润,降水丰富且季节变化小,水量大,水位稳定,因此北流江的航运功能在秦汉时期已初现雏形。据史料,早在秦朝统一中国后,为推进对岭南的统治和拓展秦王朝的疆界,秦始皇派兵凿通了灵渠,使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相通。这条“南方水上丝绸之路”便从京都(今西安)沿黄河经漕运溯长江入洞庭进湘水越灵渠,通过漓江到梧州西江口,再从梧州溯浔江到藤州入绣江(北流河)达玉林过南流江到北海再通南洋。汉以后,大批的黄金、茶叶、丝绸和瓷器等货物便是沿着这条水路抵达《汉书》中记载的合浦港,再经海道至东南亚、西亚及更遥远的国度。
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瓷业明珠——三环陶瓷三十年》一书中写道:“北流江是云开大山北麓的一条河流。唐朝的容州都督府、宋朝的容州路,其治所设在北流江畔的北流或者容县,最大管辖范围达十四个州,大致为今天北流江流域、广西沿海等地。”从这一小段的描述中,也可以看出北流江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对北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圭江曾是岭南的黄金水道
明代洪武年间,为缩短西江流域出海航程,北流江与南流江之间曾尝试开凿“茂北古运河”。据《明史》记载,1394年北流县当地村民李友松提议开凿运河,并设立船闸管理,但因工程浩大及后期泥沙淤积,运河最终废弃。这一尝试虽未成功,却反映了北流江在区域水网中的枢纽地位。
到了清初,北流凭借着北流江发达的航运迅速发展,商业相当繁荣。当时郁林五属及高廉各县土产货物汇聚北流,运往梧粤各处,因此北流被称为“小佛山”。从史料中的一段记载,便可看出清代时北流的繁盛:“乾嘉年间,在沙街之近江下游,设有临江税厂,又名关厂,专管税收。”史料还说到,清同治四、五两年,临江税厂的主管官员为杨恩寿。杨恩寿乃清代著名的戏曲家和戏曲理论家,著作甚多,刻有《坦园丛书》十四种,另有《坦园日记》十册。其中《坦园日记》中有“北流日记”部分 10多万字,记他在北流为官所历所见所闻事。
清末至民国初期,北流江航运达到鼎盛。借着圭江(北流江下游)的天然航道优势,北流成为桂东南与广东高州、廉州等地的物资集散中心,被誉为“金北流”。据乾隆版《北流县志》记载,雍正六年(1728年)当时县城“临江税厂”年上解关税白银1315两,足见当时北流航运之繁盛。当时,在圭江上运输流转的大宗货物有北流当地特产,如平政土纸、六地坡咸菜、塘岸棉梨、蟠龙瓷器等。清朝道光时,蟠龙三官口还设厂铸造铁镬,产品也都通过圭江运往全国各地。
从1915年开始,北流江航行小电船。据民国《北流县志》记载:三十年代,圭江下游水量较大,可航行五十吨以下民船,圭江上游隆盛渡船埠之间可行驶十吨以下之小民船,六麻、平政则通行竹筏。民国22年《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北流瓷器出口约一万五千余件,陶瓷约十五万一千余件。”北流城区段就有望夫山、头塘、沙街(今东坡码头)3个码头,上溯可走10吨以下民船,下游可走50吨以下民船。民国35年,北流就有民船258艘,北流航运达到鼎盛时期。
得益于北流江,北流成为两广食盐的储藏和转运中心
据史料,唐宋以来,有雷州、廉州、钦州等9个盐场,灶丁千人以上。明清以后,广西设有盐政,把南流江划为食盐进口航道,从合浦港溯南流江而上,盐船结队,千帆竞发,将食盐运到福绵船埠再转运至北流盐仓储存,然后再转运中南各省的州县。在宋时其年储藏量达10万箩,占广西年销盐的72%,盐税“岁得钱655600余缗”。北流作为两广食盐的储藏和转运中心,历经一千余年兴盛不衰,其地位从未被动摇过,至民国时期年转销量达四五千万公斤,经营者有数百家,为全国所罕见。他们输入商品,进行商品收购,以及派生出经纪、金融、运输、加工服务和进口业务。
抗日战争时期,武汉、广州沦陷,北流成为湖南、桂北、粤北等腹地出湛江口岸必经之道。当时的政府部门指定电白、湛江两盐区的海盐由北流转航运往桂林、湖南,分别在北流县县城、隆盛、石碗咀设民船转运点。故此,当时的圭江水运非常活跃,在望夫山、头塘、沙街设码头3个,江上经常停泊民船三四十艘。据史料统计,1941年当年, 北流至藤县的民船就达120艘,而北流至梧州则达341艘,其他还有到蒙江和桂平等地的民船。据《北流县志》记载,民国32年(1943年)仅隆盛起运下航的官盐达3813吨(不含商盐)。以此观之,北流江确实为抗战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北流江,一条印刻着北流航运繁华历史的古老河流,它记录着一代代北流人奋斗的足迹,也见证了北流波澜壮阔的历史。
原标题:自古北流水运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发挥着交通先行官的作用北流江见证岭南千年变迁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讯(记者 王耀前 周立华)北流江自古以来便是连接中原与南海的重要水道,见证了岭南地区商贸、军事、文化的千年变迁。北流旧称“粤桂通衢”“古铜州”,历史上曾“富甲一方”,素有“小佛山”和“金北流”之称。究其兴旺之因,皆缘北流江通其境而过。
▲北流江经北流市、容县、藤县,于藤县县城汇入浔江,全长259公里。
《北流县志》也称,自古圭江水运对北流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发挥着交通先行官的作用。如今,走在圭江边上,依然能在滔滔的圭江水中,解读出一份古迹新颜里的文化密码,探寻到北流水运的千年底蕴。
北流江航运功能秦汉时已显雏形
北流江,素有“南方水上丝绸之路”的美誉,它是中国罕见的向北而流的河流,属于珠江流域西江干流浔江段的支流。它发源于云开大山南部北流市平政镇上梯村与沙垌镇交界处的双孖峰东麓,南流至岭垌村转向西流,至双头村后向北而流,故称北流江。其上游又称圭江,在容县段称绣江。据《玉林港口史》一书介绍,该河流经北流市、容县、藤县,于藤县县城汇入浔江,全长259公里,流域面积9359平方公里(其中广东境内流域面积1594平方公里)。
北流江河流落差大,且流域面积大,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因此水量大,形成了众多支流水能丰富的状况。其干流位于中部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湿润,降水丰富且季节变化小,水量大,水位稳定,因此北流江的航运功能在秦汉时期已初现雏形。据史料,早在秦朝统一中国后,为推进对岭南的统治和拓展秦王朝的疆界,秦始皇派兵凿通了灵渠,使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相通。这条“南方水上丝绸之路”便从京都(今西安)沿黄河经漕运溯长江入洞庭进湘水越灵渠,通过漓江到梧州西江口,再从梧州溯浔江到藤州入绣江(北流河)达玉林过南流江到北海再通南洋。汉以后,大批的黄金、茶叶、丝绸和瓷器等货物便是沿着这条水路抵达《汉书》中记载的合浦港,再经海道至东南亚、西亚及更遥远的国度。
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瓷业明珠——三环陶瓷三十年》一书中写道:“北流江是云开大山北麓的一条河流。唐朝的容州都督府、宋朝的容州路,其治所设在北流江畔的北流或者容县,最大管辖范围达十四个州,大致为今天北流江流域、广西沿海等地。”从这一小段的描述中,也可以看出北流江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对北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圭江曾是岭南的黄金水道
明代洪武年间,为缩短西江流域出海航程,北流江与南流江之间曾尝试开凿“茂北古运河”。据《明史》记载,1394年北流县当地村民李友松提议开凿运河,并设立船闸管理,但因工程浩大及后期泥沙淤积,运河最终废弃。这一尝试虽未成功,却反映了北流江在区域水网中的枢纽地位。
到了清初,北流凭借着北流江发达的航运迅速发展,商业相当繁荣。当时郁林五属及高廉各县土产货物汇聚北流,运往梧粤各处,因此北流被称为“小佛山”。从史料中的一段记载,便可看出清代时北流的繁盛:“乾嘉年间,在沙街之近江下游,设有临江税厂,又名关厂,专管税收。”史料还说到,清同治四、五两年,临江税厂的主管官员为杨恩寿。杨恩寿乃清代著名的戏曲家和戏曲理论家,著作甚多,刻有《坦园丛书》十四种,另有《坦园日记》十册。其中《坦园日记》中有“北流日记”部分 10多万字,记他在北流为官所历所见所闻事。
清末至民国初期,北流江航运达到鼎盛。借着圭江(北流江下游)的天然航道优势,北流成为桂东南与广东高州、廉州等地的物资集散中心,被誉为“金北流”。据乾隆版《北流县志》记载,雍正六年(1728年)当时县城“临江税厂”年上解关税白银1315两,足见当时北流航运之繁盛。当时,在圭江上运输流转的大宗货物有北流当地特产,如平政土纸、六地坡咸菜、塘岸棉梨、蟠龙瓷器等。清朝道光时,蟠龙三官口还设厂铸造铁镬,产品也都通过圭江运往全国各地。
从1915年开始,北流江航行小电船。据民国《北流县志》记载:三十年代,圭江下游水量较大,可航行五十吨以下民船,圭江上游隆盛渡船埠之间可行驶十吨以下之小民船,六麻、平政则通行竹筏。民国22年《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北流瓷器出口约一万五千余件,陶瓷约十五万一千余件。”北流城区段就有望夫山、头塘、沙街(今东坡码头)3个码头,上溯可走10吨以下民船,下游可走50吨以下民船。民国35年,北流就有民船258艘,北流航运达到鼎盛时期。
得益于北流江,北流成为两广食盐的储藏和转运中心
据史料,唐宋以来,有雷州、廉州、钦州等9个盐场,灶丁千人以上。明清以后,广西设有盐政,把南流江划为食盐进口航道,从合浦港溯南流江而上,盐船结队,千帆竞发,将食盐运到福绵船埠再转运至北流盐仓储存,然后再转运中南各省的州县。在宋时其年储藏量达10万箩,占广西年销盐的72%,盐税“岁得钱655600余缗”。北流作为两广食盐的储藏和转运中心,历经一千余年兴盛不衰,其地位从未被动摇过,至民国时期年转销量达四五千万公斤,经营者有数百家,为全国所罕见。他们输入商品,进行商品收购,以及派生出经纪、金融、运输、加工服务和进口业务。
抗日战争时期,武汉、广州沦陷,北流成为湖南、桂北、粤北等腹地出湛江口岸必经之道。当时的政府部门指定电白、湛江两盐区的海盐由北流转航运往桂林、湖南,分别在北流县县城、隆盛、石碗咀设民船转运点。故此,当时的圭江水运非常活跃,在望夫山、头塘、沙街设码头3个,江上经常停泊民船三四十艘。据史料统计,1941年当年, 北流至藤县的民船就达120艘,而北流至梧州则达341艘,其他还有到蒙江和桂平等地的民船。据《北流县志》记载,民国32年(1943年)仅隆盛起运下航的官盐达3813吨(不含商盐)。以此观之,北流江确实为抗战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北流江,一条印刻着北流航运繁华历史的古老河流,它记录着一代代北流人奋斗的足迹,也见证了北流波澜壮阔的历史。
原标题:自古北流水运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发挥着交通先行官的作用北流江见证岭南千年变迁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