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县自良镇与梧州市藤县和岑溪毗邻,绣江经此入藤县直奔西江。得此地利,历史上自良镇的江滨码头在绣江航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经此的船只上达北流,下抵港澳,自良因而成为远近闻名的商品交易集散地,商旅辐辏,百业兴旺,有“小南洋”之称。
▲自良与梧州市藤县和岑溪毗邻,绣江经此入藤县直奔西江。 (廖源 摄)
自良镇江滨码头曾热闹非凡
自良镇江滨码头地处自良圩镇旁,与周边的村落隔路而望。穿过一条烙有深深岁月印记的骑楼街,便来到了码头边上。此时,江面倏然在眼前舒展开来,江上早已没有船只往来,只有江水悠悠流淌。细细静听,仿佛当年未曾远去的船只的鸣笛声,仍回旋在江面上。如果细看,仍可在码头上寻到当年的一些遗存,比如船只靠岸时拴绳索的水泥钉,以及用石头砌成的阶梯等。
“在10多年前,这个码头还有船只行驶。”住在江滨码头附近的80多岁的李奶奶告诉记者,以前江两岸的村民往来,都是依靠渡船过江的。如今,由于附近修建了桥梁,渡船便停止了运行。
自良江滨码头是一个装卸码头,历史悠久。据当地老人介绍,在20世纪70年代时,自良这一段航道江水仍然较深,可通航吨位较大的木帆船和各种机动小客轮。码头北侧的石龙湾,可并排停泊 100多艘大小船只。当年,周边村民生产的木炭、土纸、竹编、柴火等大宗农副土特产品以及日用百货就是从这里起航,销往港澳乃至东南亚各国。
李奶奶回忆,以前绣江航运繁华时,码头船来船往,每天都停泊着众多船只,成群结队的搬运工就在码头上肩挑背扛,喊着响亮的号子,非常壮观。到了晚上,码头灯火通明,通宵不灭。
据说,以前的自良镇不仅会聚了各方的商人,还有外国的传教士迁居于此,可谓热闹繁华。
绣江航运为当地带来先进的造纸技术
据容县县志记载,元朝开辟驿传路,在容县境内设有自良和绣江两个水路驿站,其中自良水驿站直至明代崇祯3年才撤。由此可见自良在绣江航运中的地位。到了明清时期,自良镇便依托绣江航运迅速兴起。它也是容县最早的4个建制镇之一。借着码头的便利,该镇以往几乎是“家家有商铺,户户皆商者”,每天都是圩镇熙熙,街道攘攘。据当地老人介绍,自良镇有3条主街道,分别为大街、上街和社街,其中社街最为繁华,此地的特产如土纸、山货等,皆在这里摆卖,当铺及客栈、饭铺等也自然而然地形成。因此,每天到自良圩镇进货的客商及船工、水客都在这里来往穿梭,是自良圩镇上最为热闹的一条商业街。
自良渡口。 (廖源 摄)
绣江航运还为当地带来了先进的造纸技术。据相关史料,清朝康熙年间已有闽人来容县传授造纸技术。至乾隆年间,自良的造纸槽有200余槽。造纸技术在乡间普及后,十里八乡纷纷效仿,造纸业逐渐兴旺起来。1935年,容县土纸产量达24万担,出口时统一定名为“自良土纸”,远销港澳及东南亚各国。“那时的自良,山上河边,房前屋后,到处都栽满了竹子,为造纸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且造纸工艺也好懂易学,很多人家就靠造纸为生。”一名当地老人回忆说。
据说,当时自良还成立有商会,专门管理自良的工商事务。20世纪初,自良可谓商贾云集、商号林立。当时比较大的商号有景福、恒生、恒丰、兴昌等,负责收集本地的柴、竹、炭、纸、玉桂、沙田柚等土特产,通过自良江滨码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地。
“小南洋”名不虚传
自良四通八达的水路,也把自良的儿女带到了更远的地方。据介绍,以前的自良人受广东“过番风”影响,纷纷乘船出国谋生,很多人后来还在国外定居。战乱岁月,有自良籍华侨参加了国内的革命活动。最著名的,是原籍自良镇古旺村人梁砺金(1866——1946),他加入兴中会参加了广州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他潜回香港,不久去马来西亚筹钱支援孙中山革命,在南洋广泛团结侨胞,发动华侨集资,在吉隆坡兴建“广西会馆”,并任馆长。抗战时期,他还邀请各埠广西侨领到吉隆坡的广西会馆研究救国募捐等事宜,并深入到各埠发动华人募捐。
▲自良镇的建筑大多具有南洋风格。 (资料图片)
自良镇还有“小南洋”之称。其凭着自良江滨码头之便,与南洋各国皆有贸易往来,使其呈现了与当时繁华南洋一样的盛景。另外,由于经济与文化的互融互通,自良镇的建筑也大都具有南洋风格。
在自良镇老街上,还保存着南洋风格的木结构的骑楼建筑。至今,骑楼仍有不少店铺在经营着,有油坊、杂货铺、肉铺……这些店铺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原来的样子,仿佛时间一直停留在那个商业繁荣、商贾云集的辉煌时代。直到走进热闹的新街巷,时间才将人带出那个繁华不再的时代。
自良镇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绣江流域发展史。这里的老房子,收藏着绣江当年的一声声笛鸣,收藏着船工们的一声声吆喝。如今,昔日的“小南洋”也重新焕发生机。待绣江复航后,它“通江达海”的作用也将更为明显。
原标题:借绣江航运之便 容县自良曾被誉为“小南洋”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容县自良镇与梧州市藤县和岑溪毗邻,绣江经此入藤县直奔西江。得此地利,历史上自良镇的江滨码头在绣江航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经此的船只上达北流,下抵港澳,自良因而成为远近闻名的商品交易集散地,商旅辐辏,百业兴旺,有“小南洋”之称。
▲自良与梧州市藤县和岑溪毗邻,绣江经此入藤县直奔西江。 (廖源 摄)
自良镇江滨码头曾热闹非凡
自良镇江滨码头地处自良圩镇旁,与周边的村落隔路而望。穿过一条烙有深深岁月印记的骑楼街,便来到了码头边上。此时,江面倏然在眼前舒展开来,江上早已没有船只往来,只有江水悠悠流淌。细细静听,仿佛当年未曾远去的船只的鸣笛声,仍回旋在江面上。如果细看,仍可在码头上寻到当年的一些遗存,比如船只靠岸时拴绳索的水泥钉,以及用石头砌成的阶梯等。
“在10多年前,这个码头还有船只行驶。”住在江滨码头附近的80多岁的李奶奶告诉记者,以前江两岸的村民往来,都是依靠渡船过江的。如今,由于附近修建了桥梁,渡船便停止了运行。
自良江滨码头是一个装卸码头,历史悠久。据当地老人介绍,在20世纪70年代时,自良这一段航道江水仍然较深,可通航吨位较大的木帆船和各种机动小客轮。码头北侧的石龙湾,可并排停泊 100多艘大小船只。当年,周边村民生产的木炭、土纸、竹编、柴火等大宗农副土特产品以及日用百货就是从这里起航,销往港澳乃至东南亚各国。
李奶奶回忆,以前绣江航运繁华时,码头船来船往,每天都停泊着众多船只,成群结队的搬运工就在码头上肩挑背扛,喊着响亮的号子,非常壮观。到了晚上,码头灯火通明,通宵不灭。
据说,以前的自良镇不仅会聚了各方的商人,还有外国的传教士迁居于此,可谓热闹繁华。
绣江航运为当地带来先进的造纸技术
据容县县志记载,元朝开辟驿传路,在容县境内设有自良和绣江两个水路驿站,其中自良水驿站直至明代崇祯3年才撤。由此可见自良在绣江航运中的地位。到了明清时期,自良镇便依托绣江航运迅速兴起。它也是容县最早的4个建制镇之一。借着码头的便利,该镇以往几乎是“家家有商铺,户户皆商者”,每天都是圩镇熙熙,街道攘攘。据当地老人介绍,自良镇有3条主街道,分别为大街、上街和社街,其中社街最为繁华,此地的特产如土纸、山货等,皆在这里摆卖,当铺及客栈、饭铺等也自然而然地形成。因此,每天到自良圩镇进货的客商及船工、水客都在这里来往穿梭,是自良圩镇上最为热闹的一条商业街。
自良渡口。 (廖源 摄)
绣江航运还为当地带来了先进的造纸技术。据相关史料,清朝康熙年间已有闽人来容县传授造纸技术。至乾隆年间,自良的造纸槽有200余槽。造纸技术在乡间普及后,十里八乡纷纷效仿,造纸业逐渐兴旺起来。1935年,容县土纸产量达24万担,出口时统一定名为“自良土纸”,远销港澳及东南亚各国。“那时的自良,山上河边,房前屋后,到处都栽满了竹子,为造纸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且造纸工艺也好懂易学,很多人家就靠造纸为生。”一名当地老人回忆说。
据说,当时自良还成立有商会,专门管理自良的工商事务。20世纪初,自良可谓商贾云集、商号林立。当时比较大的商号有景福、恒生、恒丰、兴昌等,负责收集本地的柴、竹、炭、纸、玉桂、沙田柚等土特产,通过自良江滨码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地。
“小南洋”名不虚传
自良四通八达的水路,也把自良的儿女带到了更远的地方。据介绍,以前的自良人受广东“过番风”影响,纷纷乘船出国谋生,很多人后来还在国外定居。战乱岁月,有自良籍华侨参加了国内的革命活动。最著名的,是原籍自良镇古旺村人梁砺金(1866——1946),他加入兴中会参加了广州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他潜回香港,不久去马来西亚筹钱支援孙中山革命,在南洋广泛团结侨胞,发动华侨集资,在吉隆坡兴建“广西会馆”,并任馆长。抗战时期,他还邀请各埠广西侨领到吉隆坡的广西会馆研究救国募捐等事宜,并深入到各埠发动华人募捐。
▲自良镇的建筑大多具有南洋风格。 (资料图片)
自良镇还有“小南洋”之称。其凭着自良江滨码头之便,与南洋各国皆有贸易往来,使其呈现了与当时繁华南洋一样的盛景。另外,由于经济与文化的互融互通,自良镇的建筑也大都具有南洋风格。
在自良镇老街上,还保存着南洋风格的木结构的骑楼建筑。至今,骑楼仍有不少店铺在经营着,有油坊、杂货铺、肉铺……这些店铺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原来的样子,仿佛时间一直停留在那个商业繁荣、商贾云集的辉煌时代。直到走进热闹的新街巷,时间才将人带出那个繁华不再的时代。
自良镇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绣江流域发展史。这里的老房子,收藏着绣江当年的一声声笛鸣,收藏着船工们的一声声吆喝。如今,昔日的“小南洋”也重新焕发生机。待绣江复航后,它“通江达海”的作用也将更为明显。
原标题:借绣江航运之便 容县自良曾被誉为“小南洋”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